
专家谈四川舰:准航母改写海战规则,引领智能作战新时代!2024年底,中国076型两栖攻击舰“四川舰”在上海下水,引发全球军事观察界的热议。这艘满载排水量超过5万吨的巨舰不仅是全球首艘装备电磁弹射系统的两栖舰,其飞行甲板面积甚至超过了法国“戴高乐”号核航母,因此被外界称为“准航母”或“无人机母舰”。相比之下,美国“美国级”两栖舰仍依赖F-35B垂直起降战机,日本“出云级”仅能搭载8架F-35B,作战能力受限明显。
真正值得深思的是,四川舰不仅在尺寸上有所突破,更重要的是它所代表的海战逻辑的根本转变——从依赖直升机的平面登陆,转向以电磁弹射为核心、有人机与无人机协同的立体智能作战。这一转变正在悄然改写现代海战的规则。
电磁弹射技术用直线电机取代传统的蒸汽弹射器,通过瞬时释放巨大电能将舰载机加速到起飞速度。这项技术最早由美国在“福特”号航母上应用,但系统故障频发,可靠性未达预期。而中国不仅在福建舰上成功部署自主研制的电磁弹射系统,更将其应用于两栖攻击舰上,使四川舰成为全球唯一同时具备弹射固定翼战斗机和无人机能力的两栖平台。
传统两栖作战的核心难题是如何在敌方密集防空火力下完成登陆。过去,解决方案是舰炮轰击、直升机突降,代价往往是惨重的伤亡。即便美军提出“闪电航母”概念,使用F-35B在两栖舰上起降,也因垂直起降导致载弹量减半、航程缩水,难以真正掌控制空权。
四川舰的出现打破了这一困局。它配备两条40米长的电磁弹射轨道,可满载弹射歼-35隐身战斗机、空警-600预警机以及攻击-11或攻击-21X等隐身无人机。这意味着它不再只是“运兵船”,而是一个可独立作战的空中打击中枢。更关键的是,它能同时调度上百架无人机,组成“蜂群”,实施饱和攻击。
想象这样一个场景:登陆行动开始前,四川舰在数百公里外海域悄然释放数十架隐身无人机。它们以低空突防、智能编队的方式穿透敌方雷达网,精准打击防空阵地、指挥中心和雷达站。由于每架无人机成本极低,敌方用百万级导弹拦截经济上难以为继。当防空体系被撕开缺口,歼-35战斗机随即升空夺取制空权;预警机在高空提供实时情报,引导后续力量;气垫登陆艇则搭载重型装备高速冲滩。整个过程不再是“硬碰硬”的消耗战,而是一场由AI调度、多维协同的“外科手术式”打击。
这种作战模式的变革核心在于“有人-无人协同”。四川舰的双舰岛设计,前部负责航行,后部专司航空指挥,尤其是无人机集群的调度。舰载AI系统可在数秒内完成任务分配、路径规划与动态调整,响应速度远超传统人工指挥链。歼-35飞行员甚至可以像“空中指挥官”一样,指挥数架攻击-21无人机作为“忠诚僚机”,执行电子干扰、诱饵或精确打击任务,自身则保持安全距离,实现高效协同。
这不仅是战术升级,更是战略思维的转变。过去,制海权依赖超级航母,而航母编队庞大、造价高昂、维护复杂,全球仅有少数国家能够负担。如今,四川舰这类平台以相对低成本实现了部分航母功能,尤其在区域拒止、远海投送和非对称作战中展现出极强的适应性。它不追求全面压制,而是以智能化、分布式的方式,在关键节点形成局部优势。
当然,四川舰尚未完全形成战斗力,其电磁弹射系统与复杂舰载机的协同仍需实战检验。美国虽在电磁弹射技术上起步早,但“福特”号的可靠性问题至今未解;日本“出云级”改装有限,短期内难以突破F-35B的性能瓶颈。相比之下,中国通过福建舰与四川舰的连续突破,已形成从航母到两栖舰的电磁弹射应用体系,走出了一条“系统-平台”同步研发、快速迭代的自主路径。
四川舰所象征的技术趋势是真实的:海战的重心正从“舰炮对轰”转向“空中制权”,从“人力密集”转向“智能驱动”,从“单一平台”走向“体系协同”。未来的海上较量可能不再取决于谁的船更大,而在于谁的系统更灵、反应更快、无人更密。
当四川舰的电磁弹射器第一次将歼-35推入苍穹,那不仅是舰载机的起飞,更是一个新时代的升空。
线上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